乌镇与蓝印花布
各位游客,上午好,欢迎大家来乌镇游览观光。我是你们的导游乌镇简介导游词,我叫徐陈琦,你们可以叫我小徐或徐导。今天,我要带大家去看看被称为浙江五大古镇之一的乌镇,去欣赏一下乌镇独有的蓝印花布。现在就随我一同走进乌镇,一起去感受那份梦里水乡的宁静吧!
各位朋友,来到乌镇我想大家一定想了解乌镇这个名字的由来,你们中间有谁知道吗?这位朋友说对啦,乌镇古名叫乌墩。所谓乌墩,是指古时的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平原,沼泽中淤积的土堆逐渐隆起,高出四周的田野,土墩色彩深黑而且肥沃,于是就有了乌墩之名,后改为乌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乌镇地处浙江桐乡市北端,西接湖州市,北与江苏吴江县为邻。乌镇由东、西、南、北四条老街构成“十”字交叉的格局。民居宅屋临河而建,河上架有各式各样的小桥,古朴玲珑的小船在河上飘然而过,充分体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风韵。
各位朋友,乌镇是古老的,这里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一座古朴的门洞,一副精美的窗棂,一间古老的手工作坊,一块长满青苔的石板……这些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人文景观,折射出一种悠闲、舒适、从容和惬意。走在乌黑狭长的小巷里,轻抚两旁斑驳的老墙,似乎能看见这里昔日的繁华:挂着招牌的茶馆里,头戴毡帽身穿马褂的人们或是品茶或是饮酒;典当行门口人来人往,戴着眼位的老板坐在窗口后面打点着当物;手工作坊里的织布机发出咯咬咯咬的响声……
各位朋友请看乌镇简介导游词,这里竖立着一个个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的晒布铁木架,上面晾晒着一条条蓝白两色的大块长布条,这就是乌镇特有的蓝印花布。现在我们就走进蓝印花布作坊去看个究竟。
据说,这家作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建,其土布原料、染料和工艺均来自农村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蓝白两色,题材为花卉草木,布料扎染成花布后被做成了扇子、头巾、小背包、婴儿穿的小兜肚和各种男女服装,显得自然、清新而又不失典雅。
各位朋友,蓝印花布对于江南女孩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贯穿了江南女孩的一生,是她们一生中最美丽而又最难忘的情结。当一个呱呱坠地的女婴,一睁开小眼,就看见了妈妈亲手做的蓝印花布的帐幔,她就咧开没长牙的小嘴笑了。小女孩渐渐长大,她的眼睛里到处是蓝印花布了,妈妈的围裙,吃饭桌上的台布,家里的窗帘,她自己头上小小的头巾,这些乌镇出产的最普通的蓝印花布,就这样伴随着这里的女孩子。
17岁出头吧,小姑娘已经按捺不住爱美的心思,跑到作坊里,三天两天就把印染蓝印花布的手艺学会了;有心上人了,送什么给他好呢?就送一个小姑娘自己印制的蓝印花布荷包给他吧!
转眼间乌镇简介导游词,小姑娘就变成大姑娘了,变成小镇上数得上的美丽姑娘了,赶了三天三夜,赶出一整套蓝印花布的物件:窗帘、枕套、拖鞋等。江南女子出嫁的时候也是一身蓝印花布衣裤,配上两只哭出桃花的红眼睛,也真说得上是楚楚动人呢!
各位朋友,乌镇总有一种爱恋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总有一段似水年华让我们眷恋不已。想起台湾歌手刘若英的那句话:来过便不曾离开。乌镇所散发的灵秀和情韵一定会让我们深深地着迷与回味……
评改说明:
从初稿到修改稿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修改:
一是格式上的修改:初稿没有按照导游词的规范格式来写,没有欢迎词,也没有致谢词,所以修改稿就按照要求加上简短的开头与结尾,这样作为相对独立的导游词,显得比较完整。
二是内容上的取舍与调整,初稿中有较多的感觉化的描写性内容,而作为游客最想知道的“乌镇”名称的由来却只字未提,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缺憾,所以在修改稿中就重点补充了这一内容,然后根据时间限定(5分钟)对讲解内容做了调整与重组,保留了对古镇街区的描写,对蓝印花布染坊的介绍,特别是对小姑娘从出生到出嫁这一重要人生历程中与蓝印花布的不解之缘进行了加工与提炼,因为这是最能吸引游客的人性化故事。
三是在字句与节奏上对初稿进行润色与加工,尽量去掉那些文人化的句子,改用适宜于口语化讲解的简洁通俗的语言,在节奏上也设置了两个高潮,如第四小节对古镇街区排叙式的描写和第八节姑娘出嫁的喜庆场景,再加上开头与结尾略带抒情的致辞,使这导游词有陈述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节奏徐疾有致,波浪起伏,既适宜于导游大赛,也能吸引现场的游客。如果不加修改,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汪亚明)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