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点背景音乐
/ 说明 /
本文是《云南有座临安府》的“通海”部分,共一万余字,受微信公众平台字数限制,分两次发布。
本次发布前四节,主要讲述一些和通海有关的历史故事,会给人文不对题的感觉。
云南有座临安府
“临安”作为地名,曾为南宋国都所用。元灭南宋后,它被西移近两千公里,落在了云南的南部。有人说,这是诅咒,好让旧王朝永不翻身。也有人说,这是寄情,给亡去的国家一个远离纷争、平平静静的归宿。
从此,临安成为滇南重镇,管辖着现在玉溪市的南部和红河州的北部地区(不考虑江外土司地区),历元、明、清三代没有很大的变化。美好的愿景终成现实,临安,为今日之云南留下了一批底蕴深厚的古镇。
一
通海:寄放乡愁之地
公元1267年春,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带着改定云南诸路名号的奏章北上京都。在这份奏章中,“临安”第一次作为云南地名出现。不久之后,元朝的统治者,把前朝的一座重镇——通海,交到了它的手上。
(@JJ小猪·手机拍摄:聚奎阁)
开疆拓土的大道
2014年底,途经通海县的新昆河铁路全线通车,让人们又想起了停运多年的百年米轨铁路。在很多人心中,“滇越铁路”是云南出海大通道在时间和地理上的起点。
事实上,一百多年前,如果不是在勘测阶段,就遭到沿途民众激烈而顽强的抵抗,法国人一定会按照他们最初的构想,沿着同样经过通海县的勘测西线铺轨筑路。因为这条线路自古有之,是中越交通真正的命脉之一。
早在唐代甚至以前,今天的昆明与河口之间就有一条成熟且重要的交通干线,它的基本走向,千余年未有大的改变。这条古道有水陆之分,其陆路发展至今,成为:
安(宁)晋(宁)高速或昆(明)玉(溪)高速
玉(溪)江(川)高速
江(川)通(海)公路
通(海)建(水)高速
鸡(街)石(屏)高速建水至蒙自段
开(远)河(口)高速蒙自至河口段
以及
滇越铁路的勘测西线和新的昆河铁路线
其水路与陆路有部分重叠,不同之处发展至今,成了:
鸡(街)石(屏)高速建水至石屏段
石(屏)红(龙场)高速
玉(溪)元(江)高速红龙厂至元江段。
到了元江,可沿红河乘船去往河口,之后,顺流而下即入越南。
水陆之分的原因,唐代樊绰在《云南志》中写道:“夷人不解舟船”。
唐代中期,南诏政权东进,把这条古道纳入疆域范围。为了统摄沿途地区,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南诏在杞麓湖边新建通海镇,设都督府。从此,今日之玉溪南部和红河大部被归于一个政权之下,为四百年后元置临安路打下了基础。
通海都督设立后,这条南诏通往海上的大道,史称“通海城路”。
(清云贵总督岑毓英题写“冠冕南州”匾)
从始见于唐代樊绰的《云南志》,到法国殖民者勘测铁路,再到江(川)通(海)高速即将竣工通车,“通海城路”历一千一百余年兴盛不衰,是实至名归的古道。但是,遗憾的是,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茶马古道”——这个用于界定滇西北深山老林中几条商道的文化概念——被创造性地提出并大力推广后,云南省内多条如“通海城路”这样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并沿用至今的交通命脉,都被错误地宣传为“茶马古道”的一支。
于是,堂堂的南诏都督府,在有些游客眼中,成了废弃商道上一个小小的驿站。
(手绘:流光古城)
地名记
史书上,“通海”一名,总和“通海城路”有关。由于这条古道是南诏政权的出海通道,所以史家多半认为“通海”即“通达海上”之意。
不过,当地人更相信祖祖辈辈流传的神话。传说,秀山脚下的杞麓湖,在过去是一片汪洋大海。一位名叫畔富的高僧来到湖边,用手中的锡杖把湖中的落水洞戳穿,使湖水外泄,才显出四周沃土。这一功绩,清人杨仲琼有诗赞之曰“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这大概才是县人心中“通海”的本意。虽然引用清代诗句来解释唐代地名是本末倒置,但是杨仲琼把意思说得最透彻。
(依山傍水的小城)
这样一来,“通海”这个地名,在不同作者笔下,就有不同的意思。而且,这种矛盾因为一处古迹,还变得无法调和与妥协。
今日秀山公园内的普光寺,是县人认定的神僧修行之所,专门建有“神僧畔公影堂”作为纪念。尽管有元代碑刻《普光山照兰若记》记载该寺始建于大理政权“道隆己酉十一年”(公元1249年),但后人仍在清代《常住碑记》中把寺院的创建时间前推至“盛唐贞观时也”,并且强调了“维时有神僧李畔富住锡于此”。于是,神话中“通海”一名出现的时间,就和史家平起平坐了。孰是孰非,也争不明白。就如“云南”,他说“云岭之南”也行临安导游词,你说“彩云南现”也可。
请读者明辨的是,讲求科学精神的严肃方志,也认为“通海”得名“杞麓湖有落水洞”,只不过把这一事实同“畔富治水”的故事分别置于“自然”和“传说”条目下,隔了几百页纸。
(手绘:人民的画作)
“三王”故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通海县城南的秀山,形势不高,却因古寺、绿树、溪流、亭台、楼阁、联匾,被古人誉为与昆明金马、碧鸡和大理点苍齐名的云南四大名山。在山上众多的古寺中,小巧的句町王庙并不显眼,但是因为它的存在,史书里的时空在通海发生了错乱。
于是,今人索性在庙前修一个大广场,塑滇王庄蹻、句町王毋波和大理王段思平的浮雕,把这里变成除了云南省博物馆外,唯一能召唤三王的神地。
(导游介绍“三王”的故事)
在正经的史家看来,这就是个笑话。所以,下面的文字,读者不必当真。
庄蹻是史学上有争议的人物,凭借《史记》中“王滇”的记载,常常被认为是滇国最早的王。而司马迁一句“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就把通海县划入了滇国的范围。
当时的句町是滇国的东南邻国。按照今人严苛的国界思维,通海县不该属于句町古国。然而,尴尬的是,偏偏在秀山上有这么一座句町王庙,而且明清的一些史书、碑刻也声称“临安府,古句町国也”。
于是,空间错乱了。
其实,只需引用史家的一个常见观点——“肥饶数千里”实为“肥饶数十里”,就可以把通海县放到滇和句町交界或是句町境内,从而给明清文人一个交代。但是,这样编不出精彩的故事,所以不予考虑。
《史记》再次提到滇时,已是百余年后的西汉。此时,滇王国小有实力,敢与西汉使节笑谈“夜郎自大”。于是,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王朝的大军兵临城下,滇王只好降汉授印。随即,汉在滇国置益州郡,通海县当属其地。
仅仅二十余年后,益州郡内爆发了反汉叛乱。在协助汉朝征讨姑缯、叶榆一役时,句町王庙里供奉的毋波,登上了历史舞台。《汉书》写到,战后,“上曰‘句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其立亡波为句町王’”。“亡”与“毋”,不过一音之转。
汉益州郡的故地,在今昆明的晋城镇,“状元”袁嘉谷立碑标识。此地与通海,因那“通海城路”的相连,自古关系密切。既然唐贞元宰相贾耽考察方域道里时走过此路,不妨猜想汉句町侯毋波的平叛大军也是如此开进益州的。至于他们来自何方,是从通海始发还是借道通海,虽然关乎句町古国的疆域甚至国都问题,但是当代史家没有兴趣,他们正凭着零星的出土文物,为云南的广南县和广西的西林县圈定“句町国都”,各执一词,自由发挥。
在没有更多的文物出土前,通海、华宁两县想当句町故地,恐怕只能是自娱自乐了。不过,一战成名的毋波荣升为句町国王,在他征战过地方有神庙,而他神化为一方本主,是合情合理的。正如后世的诸葛亮,在南中也是遍地神迹。
地盘可以不争,但还得解明清文人们尴尬。想来想去,似乎只能找大理开国国王段思平,因为明代的杨慎在《南诏野史》中说,段思平先卜后祠秀山神——句町王庙引发的错乱,只有让他来负责。
汇集各种史料传说来看,符合时代且能力不凡,可当秀山神的只有庄蹻、毋波和畔富三人。这三人之中,人们更愿意相信是能征善战的庄蹻和毋波启示保佑了段思平。所以,大家公认,段思平新建或重修的秀山神祠,供奉的就是滇王庄蹻和句町王毋波,或者只有后者。换句话说,今日之句町王庙,最晚始建于大理国元年(公元937年)。地方史籍也如是说。
既然临安府有前朝国王修建的句町王庙临安导游词,下属的宁州土司始祖又是“句町宣慰使”,明清文人把句町故地放在临安府,理所应当。今人不必据“理”力争,反正广南和西林也自称“句町故地”。
前面这些文字虽然牵强附会,但至少没有把三王的活动时间弄乱。据说清代云贵总督巴锡题写的“大义激华夷”联,称颂庄蹻和毋波“祖启土,孙开疆,忠义一门,无愧山河正气;入鸣钟,出列鼎,王侯累代,居然边塞功臣”,把二王联系为祖孙,时间上错乱得厉害。如今,秀山公园的导游词经过“修正”,毋波降辈为庄蹻的曾孙,可二位的事迹也差了近200年。
这就是句町王庙的厉害,错乱历史时空,能说它不灵吗?
(手绘:秀山)
大理摇篮
书接上文。如果公元前937年左右,秀山本主毋波给了段思平其他启示,后世可能将失去“大理”。下文,我将重复别人写过的故事(这在本文中是不常见的)。
在想当初,南诏大蒙亡国之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义宁国大明年间,有通海节度段思平,为南诏大蒙国宰相之后,三灵白帝之子,为人慷慨,智勇双全。时年方四十有四,皆因昏君杨诏残暴无度,天降异象,牛羊鸡犬皆言“思平为王”。杨诏闻听,勃然大怒,诏思平进京面圣,试探其有无谋朝篡位之心。金殿之上,只见思平身高八尺、膀阔三庭、面如美玉、龙眉电目,实有帝王之相,杨诏心中暗起杀人之意,遂秘令手下追杀思平。思平藏身崇恩寺临安导游词,因蜘蛛结网寺门,得以逃脱。回到通海,卜得秀山神谕,再往巴甸其舅爨判处避祸。时有高方守善巨,对杨诏素来不满,闻思平藏于巴甸,暗中助之。思平遂与弟思良、军事董伽罗隐姓埋名往善巨。途中,得奇戟一杆,刺牛革似破纸;获神驹一匹,行千里如驾云。至善巨,思平食桃见核上有“青昔”二字,对众人言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杨氏乱政,吾当在此日举义乎?”高方建言:“可借滇东三十七部兵”。于是,聚众十万,会于石城,兵发苍洱,所向无敌。师至河尾,思平梦人斩去其首,又梦玉瓶缺耳,再梦明镜破碎,不敢贸然前进。军事董伽罗解道:“将军不必顾虑,此乃大吉之梦。公为大夫,夫去首为天,天子之兆也。玉去耳为王,王者之兆也。镜中有影,如人有敌,镜破则无影,无影则无敌,可以进兵。”次日,引兵渡河。时杨诏陈兵百万守备,铜墙铁壁,插针难进。正当思平欲渡而不能之际,遇一披缨浣纱者,指曰:“人从我江尾,马从三沙矣。尔得胜之后,一不得滥杀无辜,二要尽诛邪臣、三要加恩盟部,四要废除苛令,五要减税宽役,天下方能大治,尔国号可为‘大理’。”思平谢过,依其所指,果然得渡。两军混战,大败敌师。杨诏退走永昌,思平遣兵追击,至万箭树时,杨诏自缢而亡,亲属皆俘。思平乃剑指阳苴芈,直逼都城。杨氏邪臣闻王兵败,弃城而逃,皆被思平擒获,遂得大义宁国,谨遵浣纱女之谶,改国号为“大理”,改元文德,除苛令,减税赋,宽徭役,封董伽罗为国相,高方为岳侯,爨判为巴甸侯,祠秀山神,广建佛寺,加恩滇东,免除三十七部徭役,于是远近归心,诸夷君长皆来贡献,开创大理国三百年盛世。正可谓:朝政昏乱天人怒,逼迫节度把义举。尽诛邪臣溯正统,开国大理有神助。
这段根据相声《八扇屏》改编的贯口,可为秀山解说词一用。诸本史籍皆言,段思平是先往阳苴芈,得“青昔”之兆,才至滇东借兵,再伐苍洱。本文依近年史学结论作了修改,让他少走些弯路。
至此,后文不再大篇幅讲述和通海有关的历史,一是因为元灭大理后,在通海留下了活的历史;二是因为明洪武年间,临安府治南移建水,通海不再是历史的焦点;三是因为我想在万字以内结束本文。
(@幸福宝·手机拍摄:“秀山神祠”)
(未完待续)
/ 特别感谢 /
❤
昆明兔子工作室2018年“五·一”游学活动
全体成员
@JJ小猪&@幸福宝提供了部分照片
❤
通海县电视台·游学活动媒体支持
❤
通海县明馨古院·游学活动住宿支持
❤
@狮小块的店&狮小块·游学活动文化支持
❤
@笑笑老师·游学活动写生教师
/ 寻人 /
我们会不定期约大家去通海哦!
包下一所院子
安安静静做点手艺
再逛逛古城
品品美食
拍些美美的旗袍写真照
……
所以,我们需要合作伙伴
不论你能做些什么
都可以联系我们!
只要你想为通海旅游做点事实。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上一篇:龙胜龙脊梯田景区旅游攻略
下一篇:桂林龙胜龙脊梯田、平安梯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