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或许没有任何事物对文化的承载力可以与信札相比拟。从司马迁怀着续春秋、通天人之志而作《报任安书》;到嵇康放任自然、与友割席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如二王的适意散淡,于尺牍信札中一览无遗;如苏黄米蔡,今天从信札里还可窥见他们交游宴饮的一角风景;道学家通过信札来谈论天理人心的奥妙精微;朴学家的考据与研究也在信札中流传后世。
除去这些亲启信封怎么写,信札里更多的是婚丧嫁娶的吉凶消息、远方游子的平安问询、闺阁中不可与他人道的密语,跨越高山大漠,历经春风秋霜。一张小小的信札,承载了中国文化中太多的思想、情感、文化、笔墨。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就是一封超短的信 只有二十八个字 乾隆爱得发狂
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提笔写信已经是一种很小众的爱好了,写传统信札尺牍便更为罕见。喜欢书法和国学的朋友或许会有几位好友师长,以尺牍往来交流,这便是一件雅事。
中国作为礼仪文化之邦,不仅日常的生活中注重各类礼仪,文字交游中也有严格的要求与规范。信札尺牍的规则、格式,有各类尺牍教程可以参考,如《秋水轩尺牍》《文言尺牍入门》等。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教程都只讲信札内容如何写,没有讲信封该如何写。故而我们可以来谈一谈信封该怎样写。
传统的信封上一般写三种内容,一是收件地址、二是收件人、三是寄件地址、寄件人。内容与今天的信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称谓上有很多讲究。首先,收件人的名字要写全名,因为大多数信札由民间传递,不写收件人全名就找不到人,若是写个别号,便不大合规矩。
毛主席致冯友兰先生
《红楼梦》六十三回中亲启信封怎么写,贾宝玉过生日,收了妙玉一张拜帖,上面写道“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邢岫烟见了笑道:“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信封与拜帖的道理一样,都有公开于众,使人明白姓名的意思,这与信札内容的区别就在于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公共的东西应该给大家看,用字号就不明白,私人的则可以用字号来表示尊敬或亲密的关系。当然,写给父母长辈的家书不能写全名,家书的格式与其他的书信大不相同。
弘一法师亲笔
一般来说,信封中间的收件人大多写“某某先生”,德高望重的长辈就写“某某老先生”“某某老大人”。为表示敬意,通常会写后缀词,如“某某先生 收”。
后缀词很多,有收、启、收启、收拆、亲启、慧启、慧展、手披(披即打开)、大启、台启、台拆、钧启(以上表尊敬)、道启、文安(致学者教师)、勋启(致官员)、安收、安启、安展、安禀(致父母长辈)、芳启、妆启(致女性)、闺启(致未婚女性)、奁启、壼启、慈启(致已婚女性)等等。
陈毅将军致古汉语专家王力
正中间的收件人姓名、敬称、后缀词是信封格式中最主要的一部份,其次便是前后的收寄地址与敬词了。现在我们发快递或寄邮件都把信件放在快递袋里,故而地址不用写在信封上了。但是还该有上下的敬词,比如当代书法家崔寒柏这封信:
弟 是自谦的谦词 所以要写小半号
上首写“呈”,下写“弟某某缄”(缄即封信封)。上首可以写:呈、交、致、敬呈、面呈、面陈、面交、烦交、烦致、烦交、请交、请呈、祈交、祈致等等。
齐白石老人致其学生李苦禅 左边贴了邮票 所以把寄件地址和姓名写在信封背面
右下角落款有几种常用的写法。比如说是张三写的信亲启信封怎么写,或直接写名字,即“张三”;或写“某缄”,即“张缄”;或写“某寄”,即“张寄”;或写“某某敬缄”,即“张三敬缄”;或写名,即“三缄”“三敬缄”。也可加谦称,自称“弟”,即“弟张三缄”;自称“晚生”,即“晚生张三缄”;自称“世侄”,即“世侄张三缄”。总而言之,谦词视情况而定,但是要注意,谦词一定要写小一点,比其他字小半号。
这是一般信札的情况,写给父母的家信则太一样。家书有两种写法,一是在原本写收信人姓名处写上寄信者的名字,如“张三家信”或“张三平安家信”。前后依旧写收寄地址。
一封民国家信 寄信人王肇山的名字在中间
再有一种格式,就是中间收信人处写“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父母亲大人”“叔父老大人”“舅父老大人”“祖父老大人”“祖母老大人”等等。后缀写安收、安启、安展、安禀。右下角写先写谦词:儿、男、孙、侄等,再写名字,再写叩、叩寄、叩缄、叩捎等。总之,家书与一般书信相反,一般书信的原则是把收信人写清楚,寄信人反倒不那么重要。家信则要把寄信人的名字写清楚,收信人只写敬称,不写姓名。
写信封的文字规则大概如此,但是这个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只是明清民国这一历史时期所约定俗成的一般规范,就像之前所谈到的,妙玉写的祝贺拜帖是不符合规范的,但妙玉是个雅人,自然有不同于凡俗的地方,也有些人有时候不大守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
谢无量号啬庵马一浮 号湛翁
两位都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书法也各成一家
比如这封谢无量先生写给马一浮先生的信,收寄件人全写别号,这就不合一般的规范,但以两位先生一生的深厚情谊,写别号自然没问题。再者,苏堤蒋庄为西湖的地标建筑之一,没有找不到收件人的可能性。这样写自然是合适的。
周作人致钱玄同
这封周作人致钱玄同信札更奇怪,不仅不书姓名,甚至用外号、歪号,由于钱玄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将,他自称不再姓钱而改姓“疑古”。又宣称打破三纲五常的约束,把儿子叫做世兄。朋友们都以打趣他为乐,所以叫做疑古先生、不尚有儿兄,虽然不守规范,却有朋友之乐。
徐悲鸿廖静文夫妇端午节给白石老人送节礼所写的一封信
这一封是徐悲鸿致齐白石信札,信封上不仅没有地址,收件人名字也不清楚,更没有寄件人姓名。一看内容“兹着人送上清江鲥鱼一条”,原来这封信是徐悲鸿派人连鲥鱼带过去的,自然不需要写的那么清楚。
读信札、写信札是极有趣的,这张小小的信封上都有许多可堪把玩的趣味。通过信札,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到一些中国文化的特质: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规则绝不是死气沉沉的,真因为我们能熟悉的把握规则,就能用规则来准确的表达不同的情感、心境。写信是如此,学问、诗词、书法乃至于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已亥 荷月十八 清风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