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阈下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摘 要】现有旅游文化市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旅游市场不规范化开发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伤害,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地域文化优势和办学特点,在旅游专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旅游市场提供适用的人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中得到正确的解读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高职旅游专业 教学改革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23 200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第一次倡导中国高等教育要关注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问题。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颁布,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可见,不管是民间的力量或是学者的呼吁还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加强高校学生对作为人类智慧成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已成为当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当前还没有人提出在高职旅游专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切实可行的措施。
本文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旅游专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现有的旅游经济市场决定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重要性 旅游具有教育性,游客通过旅游亲身参与体验异地文化活动达到文化习得目的。21世纪,民俗风情旅游景点成为游客出游的主要目的地,而乡村自助游、新农村休闲游成为旅游的主要内容,旅游目的从单纯被动的观山赏水到主动参与旅游地民俗活动,旅游目的地转移到乡村,由此决定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相适应。乡土社会是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发展的沃土,由此很多游客在满足掠奇的心理同时,又企图通过参与性民俗游达到学习的目的。基于此,旅游工作者在从事导游工作过程中具备对本土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并能够以民族民俗文化传承者、传播者的身份参与导游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导游工作者要对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入地了解和透彻的解读才能引导游客进行正面的参与性学习。因此,旅游工作者在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深入学习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必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民俗风情游成为旅游热点的同时,很多旅游开发景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出现很多伪民俗现象,一方面歪曲了民俗事实,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畸形开发中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庸俗化、廉价化开发,失去了其原生态样式。
另一方面,旅游工作者为了满足游客猎奇心理,对旅游产地文化进行不正确的传播拼接,使得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误传扭曲,以讹传讹,在传播中产生传承变质,从而使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正确的过度开发中濒临灭亡。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旅游市场提供适用的人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中得到正确的解读传播和传承 (二)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现状决定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紧迫性 1.教材内容的一统化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导致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人才的匮乏。旅游人才培养的单一化模式化导致很多毕业生不能适应当今的旅游市场需求。在民俗风情游、乡土社会游中,游客往往寓学习于娱乐之中,旅游性质的改变需要旅游工作者对目的地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正确引导游客参与到民俗文化活动中去,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游客参与性活动中得到正确的传播和传承,确保文化的原生态性。但是,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和校本课程不符合当地的文化实际,编写者将同类教材简单地照搬重组,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编写者往往忽略本土文化的教育作用,没有结合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内容进行编写,缺乏对本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
教材内容缺乏本土特色导致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单一化 2.在导游能力培养中,使用的导游学教程内容雷同,没有地域文化的针对性,很多学生无法正确并深入解说本土文化现象,往往机械地背诵现有的解说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部分不理解也不能主动引导旅游者参与到民俗活动事项中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游活动项目注重形式,缺乏科学的内容,学生习惯性背诵导游词,使文化本身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变成文稿上静态的内容,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被动地接受口头教育,不能深入了解文化内涵,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学生有时为了达到惊奇效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承文艺部分进行改编,扭曲了文化的本来面目,不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3.高校旅游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放在成熟的景区,按照目前旅游市场的状况,绝大多数景区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民俗风情游景区为了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出现很多伪民俗现象,误导学生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的错误价值取向 二、旅游专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措施 在旅游专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学校应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引进来、传承人走出去,打造特色旅游高职人才和民间文艺传承基地,把民间作为实训基地,把校园作为传承人培养基地,最终实现教育的产学研向产学民的过渡 (一)整合课程内容,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课程中的分量 首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编写者应当在深入研究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的基础上,增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教材中的分量,通过文字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不能编造扭曲文化事实,要求编写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风、调研,尊重文化事实,确保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其次,教学过程中在适当的环节,要求教师把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体系中重点的教学案例,通过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讲解,一方面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达到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目的,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走进课堂的重要途径 再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及民俗民间文艺学课程,整合师资力量,把相关专业教师整合到旅游专业教学中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作为理论主干,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民俗民间文艺作为教学的主体和重点案例,结合本土文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在实现旅游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专业化的同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教育专业化,以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合理的课程内容打造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地旅游人才 最后,利用民间口承技艺的优势加强对学生导游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旅游资源的描述中,要求学生具备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对文化本质作生动活泼的讲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导游语言教学中,建议利用本土口承文艺作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教学手段,让民间艺人为学生传授技艺,使学生具备传承人的技能,目的让游客能够从导游口里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和文化的鲜活样态。旅游者面对的不仅是导游,而且是一位民间技艺传承者。通过他们表演原汁原味的民间技艺,不仅可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参与性,而且口承文艺的传习可以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可以发挥本土口承技艺的本领来绘声绘色地描述本土文化,改变传统单纯背诵导游词导游被动作为文化旁观者和游客被动接受教育的双重被动局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由民间走进课堂把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任为实训教师,让民间艺人登上讲台为学生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把课堂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场所,把学生培养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是提高旅游文化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教育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任课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保护实践环节,邀请民间艺人担任该部分内容的指导教师,教师与民间艺人开展合作教学,整合教师资源优势,真正实现旅游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有效地结合。
让学生具备旅游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传承者双重身份,可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市场的科学化、合理化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弘扬即将濒临灭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人类的文化和智慧资源 (三)实训基地扎根民间,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建设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亲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熏陶,感受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样式。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民俗文化调研深入学习体会文化的本质内涵,另一方面学生深入传承地直接接受民间艺人为其传承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只有在其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壤中才具备永久的生命力,才能在学生传承人精神脉络中注入鲜活生动的文化因子。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作为旅游对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能对传承地进行导游实践训练。学生只有以本土文化传承者身份进行文化解说,让民族文化真正在导游中活起来,才能让旅游者感受到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并积极参与并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互动活动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深入旅游者的精神内核之中,以期达到旅游者学习受教育的目的,传承和传播并积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此举可使导游不再仅仅作为文化的旁观者和转述者,机械被动地描述文化,而能有效实现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发扬光大,走出校园回到田野恢复其原生态不断传承下来并传播开去 (四)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主体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课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竞技、民间口承文艺、民间手工艺等本来就是民间的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把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势必可有效改变校园文化单一的现象,借助课余文化活动的大舞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校实现普遍性教育和全面传承的目的。
因此,以旅游专业学生为主体力量,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者角色,通过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把自己所习得的民间文化技艺,传授给全校的师生,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全校得到自觉的传承和发展,这是旅游专业学生应担当的文化使命 【作者简介】黄玉淑(1976- ),女,壮族,广西都安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河池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河池作家协会、河池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 黎 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