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自学》是一本由张玳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要自学》读后感(一):作者道出了本朝体制下叛逆者的心声
没错,我也是一个体制叛逆者.可恨我之前太过顺从.
出于对的种种怀疑和试读此书后产生的共鸣,买了此书.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发.具体的实施方法,有待接下来自己的执行.
正如作者提到的那样,只有普适的道理,没有普适的方法.
如果一味按照老生畅谈的方法论来约束自己,自学一定很痛苦.
另外,我不知道看过或者想看此书的您是否有拖延症,反正我有,还不轻.
有时候觉得拖延症不是病,而是一种意志力消沉的表现.
这严重影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对此,作者说的在理:拖延症永远不要靠工具解决,因为只有人才能解决人的问题.短短的几页说的中肯.
当然,喜欢画画和弹钢琴的人会从此书中找到更多共鸣.
还有,作者的幽默还是不是让我会心一笑,但通篇来说,幽默还不够.
最后,愿与热爱自学的您一起,摒弃体制下学习的弊端,在自学中成人成才.
《我们要自学》读后感(二):一点注解
自学的基本思路是OK的,金字塔框架和脑内练习,隐式记忆的概念都很好。
总的来说,虽然新意不多(正确的思路本来就那么些),但去除偏激的部分,还是颇为可取的。
一点小问题是,作者幼年时受到的刺激太大了,以致于难以用客观的眼光来评判国内教育。认为高中课程除了考大学没有任何意义,发泄完了还要告诉大家:看在文凭的面子上,不要抵触。。实际上高中各科的知识点都是很基础且实用的东西,问题不在教学内容上,只是很多基层高中老师教得不好而已。
另外作者对“死记硬背”有成见,进而对强记式学习持彻底否定态度,这一点也是可讨论的。
死记硬背其实指的是,导致知识点在脑内联系不够广泛,最后调度困难,僵死无用。说到底,“背”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没能进一步建立更具体的连接。
同理,作者反对背单词,理由是单词在不同语境下意义不同,死背单词无法理解单词的精髓(随后还表示,按照记忆曲线背单词很枯燥,执行不下去)。这个论据虽然正确,但并不能证明“孤立的单词练习是无意义的”这个命题。
如作者一样,在国外环境里,每天被英语内容包围,常用单词天天见,那么不特意背当然也可以,反正复习机会多的是。
但在国内情况就不同,并没有自动习得的条件。你读一本原版书,水平没到一定程度,每页十几个生词,首先严重的影响理解,并不能像作者说的一样直接忽略。然后手忙脚乱的查字典,暂时认识了这个单词。但随后因为没有复习计划,也没有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再见这词都不一定猴年马月了,又变成新词,周而复始。而且痛苦的阅读经历,还会降低学习兴趣。
更好的办法是,用anki之类的记忆软件,按照记忆曲线先了解单词的大概意思,再去看书。即使碰到新用法,也(比起毫无准备)更容易掌握,效率高过每次都去查字典。当然,还可以做得更科学一些,按词频顺序背一波词,然后看一波相应难度的书,交替的建立连接->拓展连接,螺旋上升。
不要害怕强行记忆。习惯了就会发现,对于单词而言,强记是最便捷的记忆方式,有你去绞尽脑汁找联想助记的功夫,不如直接暴力记忆了,再用软件安排好曲线,坚持踩点复习。理论上,只要安排得当,一个记忆点,复习10-20次就能记一辈子,何况实际应用时也在不断强化记忆。
之后的流程就没有异议了,单词只是个开始,要有大量的材料输入,让神经元之间建立广泛的突触连接,才是真正的学习。
《我们要自学》读后感(三):自学之路
在图书馆借了这本小书,边看边记些笔记,我觉得对我而言这本书是有启发的,书中所提到的心流,拖延以及一系列自学方法,都使我想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一个不太喜欢在课堂上跟着老师走的人,往往宁愿选择自己私下看课本自学,前期往往进度很快,给人一种满足感,但在啃书后期,遇到难点,又会发现自学时无法理解并抓住重点,然后或跳过或拖延或自暴自弃,自学效果往往不佳,但我一旦陷入自己的思维惯性,方法是不会改或懒得改的。
这本书给我的思考是,自学需要方法,需要规划,需要反馈,在你感觉不对劲时也需要审视,需要改变。另一方面,唯方法论显然也是不合理的,书中也提到过,令我印象深刻,方法只是辅助手段,是不能解决人本身的问题的,就像你永远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与动物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凭此可以抑制内心的惰性去迎面问题,从而不断学习。
书中在最后给出了作者学画画,学钢琴的例子,可我目前对此确实没什么兴趣,对我来说,只有有些许兴趣,我才会刻意去寻找、利用各种方法去学习。但是如果没有兴趣呢?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有多少东西会引起我持久的兴趣呢?我不得不说,不多,尤其对于我这种拘谨的工科男。我也认识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只是跟随惯性生活。但矛盾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哪怕你毫无兴趣,所以我需要培养兴趣,我也发现在学习之前培养兴趣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不断地暗示自己,往往我自学地越顺利,我越觉得这个东西我可以学好,我越执迷于做计划并获得良好反馈的过程,我投入的时间相应地越来越多,并且事实证明,我后来确实学会了,学好了。但是一旦中途遇到瓶颈,而我又没有成功地克服它,事情就往另一个方向发展了,规划可能就此戛然而止。回想起来,这是我自学路上的一大麻烦。希望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能帮助我克服它。共勉。
《我们要自学》读后感(四):自学是我们必须学会的
这本书是趁世界图书日那段时间当当网打折在买下的,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在众多的新书中选择这本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学”这两个字,因为当我们想学习某一块知识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靠自学的,大学里即使你所学的专业有老师教,但更多的是靠自学。所以这是促使我在众多新书中购买他的原因。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可以的,值得读。抛开作者的读书经历和自学经历,对什么是自学,如何自学这些都值得去尝试的。至少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想着自己在自学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改进。现在通过这本书又进行整理,想试验以下。
第二个值得读的原因在于:市面上写关于自学的书籍很少,在国内的书籍当中更是没有。而我们经过小学,初中,高中最后到大学,基本上都是被动的学习,很少是自己主动学习的,所以在大学里我们不会自学,不知道如何自学。而到了职场上,想要学习,就想着没时间,没有学习能力了等等之类的借口。导致我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差了。
第三:自学是提高自己学习能力,检验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我们不可能永远都让别人来教你,更多的时间是靠自己去寻找资源,建立目标,自学就是让原本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我们要自学》读后感(五):后学生时代的学习
看了张老师的书之后,我才发现我从没认真地想过自学也可以是一种系统的学习方式。如果仔细想想,我们漫长的学生时代是可以分为两部分的,区别也就是张老师书中讲的“教学”和“自学”。前学生时代以被教学为主,后学生时代则是自学的天下。
至于我的后学生时代开始于什么时候,我觉得是初中,第一节睡过去的政治课。从那时开始逐渐发现课并不是要每一节都听,考试成绩并不取决于听课的认真程度。到了高中,这种补觉就发生在各种不想听、实在太困的课上了。而到了大学,就彻底进入自学状态,逃课这种事情大概每个人都做过,区别只是在数量上而已。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愿意花时间去学,去选课,去听,其他的就只有在期末考试前死记硬背些答案和公式,然后自求多福吧。到这里,张老师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提供的如何应对考试大法就显得非常有用。
张老师在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我在过去读书和工作的过程中,很多都有用到,比如脑中练习、心流状态、自己的成就感这些。但从来都没想过这些也可以整理出来,帮助别人更加系统地、有效地自学知识。
脑中练习是我初中玩篮球时,练习投篮的主要方式。那时候篮球和篮球场都是稀缺资源,想要在体育课上,找到半个球场,借到一个篮球,自由地练习投篮是很奢侈的事情。更多地的时候,我是在大脑里想象自己站在3s区外的点上投篮。在大脑中想象篮筐的位置,投篮的角度和姿势,打板还是空心。上课溜号时经常就在一圈一圈地投篮,甚至能进入张老师提到的“心流”状态。这样练习的结果是我投篮一直都比较准,肯定没有每天练习的人命中率那么高,但还算不错。
这个“心流”状态看似很神秘,但其实现在我还蛮经常能体验到。专心地解决某件事情时,研究一段代码怎么写的时候,都会有奇妙的时间飞逝感和快乐的成就感。虽然我这个人分心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占到大多数,但是似乎是阅读带给了我这种浸入到某件事情中的能力。我还记得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上开班会,我偷偷地拿一本《世界49大迷》()埋头在看,到老师突然叫我名字的时候,我脸上发热,头脑里满是对人类未解之谜的幼稚想象,而班会也要开完了。那时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时间飞逝、浸入到书中的感觉。直至今日,投入地写一段代码、解决一个问题、看一本剧情紧张的小说,仍然可以给我带来这样的体会,让我无比欢喜。
后学生时代在程序员的世界里是很难结束的。虽然总是被打击“你们永远是一小撮人”,但有一个估计是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程序员,从这个角度来想,这个“一小撮”也是相当多人了。对于程序员来说,学新的技术、新的语言、新的框架、新的方法,都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科技世界日新月异,除非自己不想做技术了,不然“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个必然的事情,没什么可争议的。学习,不过是确定自己想学什么,上网找资料,想出一个点子,动手开始练习而已。习惯了这样的学习和网络上开阔的世界之后,就会习惯认为每样东西都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我大概可以大言不惭的说现在谋生的工具,写代码如何自学写小说,也勉强算是自学的。专业不是这个,朋友们写,我便也跟着写,感觉从代码到页面上实际能用的功能,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一个人到底能做到什么,做不到什么,或者是天赋到底被点在了哪里,从根本上说,并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的。拿我画画这件事情来说,小时候我把所有能报的画画班报了个遍,简笔画、国画、素描,学了几个学期、一大圈下来,终究证明我确实在这方面,没有一点点天分。直到现在,画画仍然是鬼画符加幼儿园水平,但我早就不去挣扎了。于自学来说,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不会有太高的成就感,反倒对学习这件事情生了厌恶,可就得不偿失了。具体的学英语这件事情上来说,张老师一直在说的“语感”,确实是个挺奇怪的东西。你说不好它是什么,也很难定义自己从何时何地就开始有了语感这么个东西。但确实有那么点感觉,语法没怎么学,上课也不太听,小城市的教学环境和英语环境大家都能够想象如何自学写小说,但感觉就是奇怪地生长起来了。这种对语言的感觉,胜过了对正确搭配的死记硬背。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不长,不枯燥,有具体事例,给的就是让你能马上动手的办法。它让我觉得在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路上,我们这些自学成才的人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野路子。有系统的方法,和无限的网络资源,只要自己想学,总还是有无数的奇妙事情在前方等着我。
《我们要自学》读后感(六):宅人们也都别白宅了
想了想还是挤出一篇书评来撑撑场子,好歹这也是人生第二次收到作者亲送的书,上一本是苏德送的《沿着我荒凉的额》,噢耶~
书拿到手一个月了,忙的浑浑噩噩,腰疾反反复复,今天终于抽出几个小时在家里听着音乐踱来踱去看完了,一气呵成,不费力气。
很怀念书里提到的“心流”状态,回想了一下从小的学习历程里常常也会有“心流”的状态,高中在理科课上默默埋头写自己的小说,中间上课下课换了老师都全然不知,更多的体验还是在练琴的时候,钻在曲子里面,几个小时出不来,往往是颈椎发出信号才能感觉时间的流逝。
可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状态发生的频次就越来越少了,日常工作时想要隔绝外界,就会塞上耳机,但因为承担了太多沟通的工作,常常被打断,不停的取下耳机起身坐下塞上耳机,想要好好写一份报告,整一个研究,画一个漂亮原型图,就得等到别人都下班了晚上加班,可是晚上还会有手机有微信有电话……
说回自学。我这个小时候就被我爹成为#自制力崩溃#的人几乎就没有一项技能是自学而成的。
钢琴是父亲手把手启蒙加上一个又一个逼死人的老师们棍棒下练就的。
工作后做产品的一些技能也一直受教于同事们。
自学过日语,拖拖拉拉搞了几年进度非常慢。
自学过游泳,呛了几次水就打死也不下水。
(如果做饭也是一项技能,好像是自学的耶)
两年前所在的公司部门领导是个学术派,同时还是某高校的客座教授,有事没事就在部门里整读书会,监督大家多看书多输出总结并分享,拜他所赐,在那一年里,我啃了非常多有的没的书,心理学类/医学类/科普类/社会学类,求知若渴,脑子里不停塞东西,可笑的是,教授某一天离开公司后,我也停下了,结论是:背后没人拿鞭子抽我,我就躺下了~
可是同时我也是有极端探索精神的人,好奇的事情非常之多如何自学写小说,不整明白今儿就不睡觉的不眠之夜也非常多。
为什么不再认真往下走一步?
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表达一下对张老师以及我厂其他张老师之流的喜爱和感谢,大家都这把年纪了,还在争分夺秒搞学习的这种劲头实在是太流弊了,很庆幸自己正在逐渐受到大家的感染,我兴许还有救,老泪纵横。
本书上市的时候,我买了六本送给我尚有学习之心的六个小伙伴儿,除了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张老师的支持,也真心希望能帮到大家。
毕竟对于我们这种比起出去跟人打交道更喜欢和自己相处、长期宅在家里#人机床一体#的孩子们来说,与其宅在自己的世界里虚度时光,不如捡捡自己的兴趣点,好好学一门技能吧!!!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上一篇:spring中的异步事件
下一篇:安卓应用开发中的异步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