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6、《镜泊湖奇观》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我通过带领学生从“奇观”一词入手吊水楼瀑布导游词,由释义中的“景观”再到知道课文的重点就是写了镜泊湖奇特的景观。扣住“奇观”使学生明确课文重点描写了景观的`“奇”。
文章介绍了镜泊湖、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这三个著名景点。由于课题是《镜泊湖奇观》,为了防止学生在找镜泊湖有哪几个奇观时有所疑惑,所以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一张地图向学生介绍镜泊湖是一个风景区,景区中有很多景点。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镜泊湖这个景点遗漏,效果好。
在学习镜泊湖的景色时吊水楼瀑布导游词,通过抓住“自然朴实”和“绮丽多变”这组看似矛盾的反义词展开。在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问学生是否矛盾并从文中找依据,学生不难发现镜泊湖的景色景色都是天然形成的,然而所有景色又各不相同,所以这组特点看似矛盾,但却又和谐地同时存在于镜泊湖中,通过学生深入学习文本来突破。
接着,我让学生比较句子,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及时发现不同,于是,我制作了一张ppt,只出示了两段文字的不同处,并有意识地与前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运用了不同的句式来介绍景色,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通过课后的交流和反思,我发现这样的课堂较为死板,课堂中老师的主导性较强,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开阔。可以将这个环节调整为让学生通过多次的朗读自己去感受和体会,这样给了学生更多朗读的时间,几次朗读后学生应该不难发现不同,与此同时学生也积累了优美的文字,一举两得。
归纳文章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在学习了三处景点后,让学生根据板书来概括。学生不难抓住三个景点的特点进行概括,但各景点之间缺少衔接,应该给学生一写衔接词串联,使学生说得能更连贯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我想对自己说:要尽快在专业领域成长起来!加油!
7、五年级语文下册《西双版纳密林奇观》的教学反思
今天与学生一起学习《西双版纳密林奇观》一课,当学到奇观之三——黑心树时,有学生问道:“老师,这种植物木质优良,可以当柴烧,可以做家具,它的风格这样高尚,为什么把它叫黑心树?‘黑心’是个贬义词啊! ”学生的思考很有价值,因为文中没有提到黑心树的其他特点,我也不敢妄下结论,只好利用课下时间再进一步探究。 经过搜索,我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资料: 铁刀木属苏木科大乔木。其树心是黑的,在西双版纳叫黑心树。
铁刀木萌生力特别强,砍伐后又能萌发,萌发枝再砍伐。当地人戏称它为“砍不死的树”。铁刀木是很理想的薪柴树种。
西双版纳傣族用黑心树做烧柴,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三五十株黑心树,每年轮流砍伐,每株2~3年轮砍一次。第一年砍伐后的主干,能萌生6~8枝杆。这样,每家种三五十株黑心树,已够烧柴了。一株黑心树,2~3年砍一次,可以砍伐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有些傣家人的.黑心树林,很多都是阿公阿祖就种下来的了。
黑心树砍伐容易,好生火,火力猛,倍受傣家人的喜爱。所以,傣家人居住在森林边,不到森林中去砍柴,烧的是自家栽种的黑心树柴。这在中华56个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国土上最后一块雨林。这片热带雨林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其中原因之一,是居住在热带雨林旁边的傣家人,不到热带雨林中去砍烧柴。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黑心树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它的树心是黑的,而与品质无关。
8、《背影》《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一、《背影》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教材编辑的意图是要示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美好的情感。
2、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编者将此文的训练重点之一定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意在训练学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据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我班乃至我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背影》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较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点“淡淡的忧愁”是很难让这些刚上初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要求。
4、“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性的例子,从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将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可以说,“言”“荃”更为重要。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我上这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等方式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并对重要的字词进行训练;再对文章的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重点文段的阅读训练,着重训练词语的运用和关键语句的理解。最后对“中心与段落的关系”进行领会与分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二、《甜甜的泥土》
1、本文我上了两次。第一次我以朗诵入题,学生没有被感染,这样,在情境创设不够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解一个离异的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牵肠挂肚,欲哭无泪的悲情。所以朗读时读不出母亲的悲哀与痛苦。而第二节课我在导语设置上注意创设情境,用了一个故事来导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课堂的氛围就远远超越第一节课。
2、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一味地注重讨论分析吊水楼瀑布导游词,往往会使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获甚微。因为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导向,出现了漫无节制的空谈散讲。我想学生的讨论应该在情感的体验中自然完成,让文章的情打动他们进入作者的心灵。
3、备课不仅要备文本更要备学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体验应该建立在他们的.品读与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让学生把文本读深读透,才能让他们的心扉与读者的心灵相通,课堂的高潮在这个时候才会水到渠成的出现。为了完成教学环节而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是一定要失败的。
三、《父母的心》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是我们今后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
2、开发教育资源,激发课堂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把整篇文章从结构到主题以及语言特色、美好的祝愿融为一体。便于学生把握主脉,透析内容。要求学生在感悟亲情的基础上,表达亲情,传递亲情,并生通过三节课关于亲情的学习,已经对爱并不陌生,也对通过各种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具备了一些自主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由感知向感悟过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对于口语交际课,我一直都觉得我没有能力去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也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引导我的这群山里娃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口语交际——自然奇观》教学反思。不过,在听了赵莉娟老师和牛好梦老师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后,我多多少少有了些思路。回来后我再次修改了我的课件,把我的思路稍做了整理,周一的语文课时间,我进行了口语交际课堂的初次尝试,有不少的感悟。
在创设情况方面,我采用了让学生先倾听的方式。课堂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们,在他们生活的周围,有一个神秘景点,而且大家都还去过,看一看谁能第一个猜出来,猜出来的孩子有大奖可以拿。通过这种真实、自然的开场,立马调动了班里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都踊跃回答,非常的有课堂氛围。但是下一环节真的就如同我之前的设想,稀稀拉拉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那么,下一环节,我做了什么呢?唉,其实主要就是让他们“说”。大屏幕中我出示了一系列的画面,让孩子们仔细观看,说一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发现我上课的实际过程与我的设想有些出入,似乎提前了,原本,我是想把赵老师的导入部分用于我的第二环节,即让孩子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或者说是本次课题“自然奇观”的要求,即每个字的特点。可能是我过于着急,在孩子们说不出来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失误。慢慢的,我又引导孩子们明白课题中每个字的课点。之所以非要先让他们明确要求,是因为我想学习两位老师,在我的课堂中也采用“课文学习法”、“小导游/景区宣传员”、“为自己的景区拉票”等的方式完成本次口语交际,教学反思《《口语交际——自然奇观》教学反思》。在课文描写方式的学习上,同学们表现得还不错,不过,在景区小导游介绍景区奇观方面,孩子们只是随便地说,没有针对性,而且也没有说出景观的“奇”来。
其实,在介绍奇观的环节中,我稍稍改动了一点。我让我的孩子们只是思考自己准备介绍哪个地方,列一个提纲,再自己组织语言,说给小组其他成员听,并进行适当的修正。之所以没有采用两位老师课堂上的“写”,是因为我觉得口语交际最重要是在学生的“听”和“说”上,这并不包括“写”。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也不知道对不对。
本次口语交际课,虽然开始时孩子们对课堂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还是表现得不会说、不愿说、不敢说,而我在课堂中评价激励这方面做得不好,一是不够,二是没有艺术性,很单调。这一点需要我以后在教学中逐渐改正。除此之外,我发现孩子们的'口头语言需要规范。
赵老师课堂中请小导游上台交、倾听者评价、获得星级荣誉的方式,以及牛老师课堂中景区宣传员为自己景区拉票,倾听者评价的方式,都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听、说双项互动这一点,非常的棒!在我的课堂我做得也不是很好,也是需要改进的。
对于我来说,敢上手上这么一节不容易的课,真是源于这次听两位老师课,它让我收获颇多。通过两位老师的课,我明白了口语交际课要在学生交流之前就引导学生明确听、说、评的要求,即:亲切热情、声音宏亮、自信大方等,除此之外,还要在口语交际中提醒学生纠正不恰当的地方。
每一次不一样的课堂,都需要多次的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尝试中改进,便会在尝试中成长。
《镜泊湖奇观》教学设计一等奖这篇文章共字。
相关文章
《短歌行个性教学设计一等奖12篇》:第1篇短歌行个性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教学重难点:1、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忧”。2、引用
《剪贴画教学设计一等奖11篇》:第1篇剪贴画教学设计一等奖活动设计背景我的孩子中,有一部分孩子很爱采摘校园内的花朵,树叶来玩。跟他讲树木的作用吧,这些深刻的道理,孩子们不可能领会的,他们一到下课就去玩树叶,有的孩子是捡飘落的,有的孩子捡不
上一篇:关于武夷山导游词介绍
下一篇:浙江雁荡山导游词五篇